“林深时见鹿”这句话,竟化用了李白的一首诗,原文美得让人心醉

如今很多人都有一些个性的签名,其中我们最常见的一句网络流行语是“林深时见鹿,海蓝时见鲸”,这句话成为了文艺青年最时髦的心灵寄语之一。而我们每次读到这句话,心中都会生发出一种美感,好似到了人间仙境,这里没有纷争和困扰,只有林鹿踱步,海鲸遨游,此情此景,让我们流连忘返,陶醉其中。

但是很多人会好奇地寻找这句话的出处,如果寻根问底,其实这句话是化用了李白的一首诗。李白,唐朝时期最杰出的诗人,他的诗风格俊朗豪迈,影响了诗歌文坛几千年的历史走向,开辟了诗词的新天地。

根据清代的黄锡珪《李太白年谱》记载,李白在十八、九岁的时候,还在戴天山读书学习,在此期间,李白访问戴天山的道士,却并未见到,于是他曾写下一首诗,名曰《访戴天山道士不遇》,诗中的第三句正是此句的源出处,下面我们一起来欣赏这首诗:

犬吠水声中,桃花带雨浓。树深时见鹿,溪午不闻钟。野竹分青霭,飞泉挂碧峰。无人知所去,愁倚两三松。

整首诗一共是八句,诗人一开始就写“犬吠”还有“桃花”,展现出的是一片祥和的桃园景象。正如陶渊明所写的《桃花源记》一样,这里与世无争,泉水淙淙,诗人沿着小溪一路前行,所目睹的景象呈现给读者面前。此句为入山的第一程,他入山的目的,自然是寻找隐居在山中的道士。

诗中的第三句和第四句更具有仙境的感觉,诗人边走边观看沿路的景致,越到林深茂密之处,越是觉得景色怡人,环境清幽。此时忽见林中的麋鹿悠闲地散步,溪水的声音清晰可闻,这样就更加突出了周围的安静。这“树深时见鹿”写得很有意蕴,后人把这句单独提炼出来,总结出四个字“林深见鹿”,其出处正源于此。

诗中的第五句和第六句,是诗人入山的第三程。绿竹与飞瀑遥相呼应,青云和碧峰汇聚一起,而一个“挂”字,用词考究,给人以奔流浩荡之感。道士不在,李白在这样一种百无聊赖的心境中,才能环顾四周,细细品味起周围的景色。这里看似是写景,实则写出了大诗人造访未成的那种落寞之感。

诗中的最后两句,诗人运用了设问的方式,究竟有没有人知道这位道士去向何方了呢?我此时此刻不由自主地靠在几棵松树上犯愁。结尾两处再次写出“不遇”的事实,诗人通过“倚松”这一动作的描写,下笔迂回,感情随势流转,久久不能断绝。

纵观全诗,李白还只在少年时期,但却能娓娓道来山中的景色,将烦恼和忧郁融入了所见之景里,意境高远,构思巧妙,足以看出此时李白的文学功底颇深。诗人采用了白描的写法,将一片桃园景象展现在读者的眼前,让人在身临其境中也跟着欣赏了起来。

尤其那句“树深时见鹿,溪午不闻钟”,更是全诗画龙点睛之笔,一个见鹿,一个不闻钟,看似是写景,其实是在抒情,在此处隐居的道人,想必也是一位世外高人,不与世俗纠缠,独自一人清修,才寻得这样一个清幽古朴之地。

今日话题:李白在未出山之前,写下了很多有名的诗篇,这只是其中一首,你还知道其它的诗篇吗?欢迎在下方留言讨论,我们一起学习。文 | 国学大观园

5555555呦:那两句应该读成:林深 时见鹿,溪午 不闻钟

国学大观园:为啥呢

北极星的眼泪321:因为这句话解作:在树林深处不时见到小鹿的身影。

姐的孤傲尔学不来:流年易逝,旧思难消,吾将执谁之手偕老

国学大观园:[福]

曹强蓉d074e:两情若是久长时,又岂在朝朝暮暮

网友2a0a43a:林深时见鹿,海深时见鲸,情深时见泪

南忘山:巷子深时遇鬼

魏菱锋:中国人的骄傲

老赖死儿死女:相忘于流年,漠然于街头

斛英范9z:李白不愧是浪漫主人诗人

溪桥烟柳诗词:佳作欣赏[赞同][赞同][赞同][鲜花][鲜花][鲜花]

你可能也喜欢