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/玖儿
在汉语汉字里,“性”的本质有三个:心,生和性,不咬文嚼字的说,在常人的认知里,只有“生”这一个概念,也就是传宗接代,繁衍生命的意思,但是由于“性”带给人的无与伦比的美好,也因此衍生出很多的麻烦和祸端,所以一直以来,“性”都被划进了“七情六欲”的范围里,随着人们过激的理解,让一切关于“性”的话题都显得尤为敏感,人们的“性观念”也开始变得畸形,“性”开始声名狼藉。
因为“性”的博人眼球,所以一直都被当作是影视作品中的卖点,但是由于它会勾起人的邪欲,所以很多影视作品都是点到为止,多了就会让人觉得是放浪形骸,“性爱”作为“性”的延伸,同样是正常影视作品不敢深入涉及的领域,可是实际上,“性爱”本是一个很端正的话题,只是人们非要把自己的邪念掺杂其中而已,为了拨乱反正,于是就有了一部这样的电影——《亲密治疗》,这部全程没有离开床的电影,却把“性”拍的励志非凡。
《亲密治疗》,豆瓣评分7.5分,这是一部于12年在美国上映的剧情片,这部电影围绕着残疾人的性爱问题,讲述了一个身体无法动弹的作家勇敢求爱,最终享受到常人的幸福的故事。电影从一个异常可爱的角度出发,让“性”回归质朴。本电影根据真人真事改编。
从追逐生存到追逐生活,求爱的本质是残疾人面对的社会现实
马克,因为幼时的小儿麻痹症导致了终身的残疾,他只能躺在床上,除了头部以外,全身上下不能动弹,他是一个名副其实的残疾人。尽管如此,这个要强的男人却能靠着嘴里的小棍完成很多力所能及的事情,可能是他的悲惨感动了上帝,马克没有常人拥有的最平淡的生活,同样,常人也没有马克的聪明才智和独特魅力,于是他靠着用身体换来的天赋,成为了一名记者兼诗人。
然而这一切只是看似乐观,为了维持生命,马克不得不使用体外呼吸机来帮助呼吸,离开了这个“铁肺”,马克甚至不知道能坚持多久留在这个世界。即便这样一个艰难的处境,也难改变马克的诗人的心,常人尚且有七情六欲,更何况马克,他又怎么可能不想与异性拥有美好的经历。于是三十八岁的马克,萌生了“性”的想法。
从解雇了脾气暴躁的胖大姐护工换成可爱又年轻的阿曼达开始,马克大胆求爱的路结束在了一句我爱你上,是的,一切都源于马克的残疾。作为正常人的我们觉得马克是可怜的,但是未走他人路,又怎知他人苦,马克所遭遇的种种不正是现实社会里残疾人士的写照吗?古人讲,人有三喜“他乡遇故知,金榜题名时,洞房花烛夜”,看似这件简单的三喜,却又是多少残疾人望尘莫及的奢望,好在马克还有上帝给的天赋,而现实中的残疾人士却很多都是平凡人。
与其怨天尤人,不如好好生活,残疾人士们尽管没有很健全的躯体,但他们通常都有一颗强大的心,他们正视自己的现实,选择通过努力来创造不可能,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来争取最多的独立,用乐观来弥补身体的不足,但是人总会在满足现状以后滋生需求,他们也一样,他们同样拥有追求幸福的权利,可是人终究无法左右别人的看法,要找到一个“两情相悦”人又谈何容易。电影从“性”说起,但揭露的不仅仅是“性”,它揭露的是很多残疾人士们难以追求的常人的幸福,这正是残疾人面对的社会现实。
从敏感话题到敏感人群,简单和清新给了所有人士应有的尊重
考虑到电影的现实影响,其实很多元素在电影里都很难得到充分的表达,所以很多的影视作品都会小心谨慎的叙述,但是《亲密治疗》则不然,电影围绕着“性”这个敏感话题展开,又涉及了很多敏感的人群,包括残疾人士,性治疗师等等,但是从头到尾都没有任何对“红线”的小心谨慎,它只是很简单的在讲故事,以马克回忆的口吻来告诉我们,一个残疾人士的渴望和应有的权力。
它没有用大量的悲惨际遇来让人们感同身受,也没有用过多的乐观来让人们麻痹,就马克而言,他有的不是身体残缺的残疾,而是更为绝望的不能动弹,但是他却仅凭嘴里一个小棍,成为了诗人,成为了记者,他遇到了出言不逊的阿曼达,同样也遇到了温柔亲和的谢尔,他有最为坎坷的求爱经历,却也得到了至高无上的爱情成果,电影中马克从始至终的对“爱”的追求,正是对残疾群体最大的尊重。
在现实生活中难以启齿的“性工作者”,是电影里的第二个敏感人群,“性工作者”顾名思义是从事和“性”有关的工作的人,因为每个国家的文化的不同,这个职业在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延伸,但是唯一不变的是,社会对这个职业的争议远远大于对它的赞同,尽管确实有一批真正的合法合理的人存在,却也难逃有色眼镜的看待。电影中受挫的马克最终决定找一名性治疗师来引导他满足他,这时候谢尔出现在了他的生命里,没有任何风尘的味道,相反的是满满的成熟,知性,温暖犹如她的一头长发,谢尔带给人的感觉不是性工作者的低俗,而是更加令人舒服的清新,她带着马克通过性来了解爱,感知爱,让马克知道了“性”不仅仅是痛快马么简单,谢尔对马克的救赎和治愈,正是电影对真正的“性工作者”的尊重。
从令人生厌到令人生畏,大胆求爱的背后是满满的正能量和鼓励
从一开始“性话题”的令人生厌,到寻找真爱的令人生畏,其实电影所表达的并不是残疾人士对“性”的追求,它实际上是想表达残疾人对“爱”的追求。求爱是每个人的权利,不管这个人怎样,只要我们有独立的意识,就有被爱和爱的权利。从马克成为诗人的那一刻起,电影就想告诉我们应该大胆地去追求我们想要的东西,因为成为诗人需要的不是诗人的身体,而是需要诗人的心,就像残疾人士可能没有强壮的体魄,但他们有强壮的心,就一样能够做自己想做的事情。
人从不会让别人看到自己脆弱的一面,但是电影却从马克的独白开始,他自卑,他愧疚,他觉得自己不配享有性爱,以至于面对谢尔的引导,他更多的是恐惧,但是正是他的自卑,让他得到了比常人深刻百倍的感受,在“性”里追求爱的真谛,有多么的不容易,就有多么的感动。
被引导成功的马克,不仅仅是“偷吃禁果”的表面感受,更是心灵上的一次升华,他变得开朗自信,知道如何去寻找爱,表达爱,于是他和谢尔的关系也开始变得微妙,只不过谢尔最后还是离开了,但是谢尔的离开并不是抛弃,而是为爱放手,马克在这段感情里得到的是常人般最平等的对待。
也正是谢尔的离开,让马克真正意义上的找到了自己的真爱——苏珊,从“我不是处男了”的深情告白开始,简简单单一句话是马克走过的辛酸,更是马克迎来的自信,至此,他拥有了一个他爱着的也深爱着他的女人,马克为她写情诗,她崇拜马克,这一切让马克得到了最平凡的幸福,从阿曼达那里了解爱,从谢尔那里感知爱,从苏珊这里寻找真爱,马克得到了看似残疾人得不到的东西,这其实正是电影想告诉我们的要勇敢地去追求,每个人都有爱与被爱的权利,不要想它们很遥远,可能下一秒,它们就会与你见面。
苏珊陪伴了马克五年之后,马克离世了,他过完了残疾人最梦想着的一生,正如神父所说的,“他的生命在他本该死亡很久之后还充实着”。而作为这个电影里最尴尬的存在,神父的认知本不能解决马克的烦恼,但是他却用“上帝会法外开恩”的方式引导着马克,他代表的是上帝,是世间的温柔。
马克是诗人,所以他会用他最浪漫的方式表达着自己的爱
让我用我的文字触摸你,因为我无用的手就像一双空手套,让我的文字抓住你的头发,滑过你的后背,挠挠你的肚子,从我的双手,轻盈自由地飞行,忽略我所有的梦想,固执地拒绝,完成我最安静的欲望。让我的文字进入你的心灵,埋葬火把,带领他们进入你的身体。于是,它们温柔地存在于你身体里。
其实关于性的问题一直很敏感,性本应该是及其隐私的,它不仅仅是个人眼中的禁区,更是道德伦理的禁区,是受法律保护的禁区,但是在《亲密治疗》我们看到的是纯真的“性”,是治愈的“性”,相比“性”这个浅显的概念,电影想告诉我们的启示还是由“性”抛砖引玉而来的“爱”,是每个人都应该拥有的爱与被爱。
地球有超过10亿的残疾人,中国有将近一亿的残疾人。所以说残疾人的护理工作是任重道远的,但是我们不应该满足于基本的护理,精神的富足同样重要,每个人都有爱与被爱的权利,就像马克一样,应该大胆地去追逐爱,因为人人平等,幸福属于每一个人。
而作为正常人,我们可能做不到神父那样的德高望重,但是我们理应让世界多一点温柔。
本文为原创,不喜勿喷
感谢阅读,感谢关注